close

大菁的歷史,根據古代文獻記載,染料植物最早可溯至周朝。早在很久以前中國已經開始種植藍草,用於染色了,甚至還有管理染色的職官;在周代叫做『染人』,又稱『染草之官』。

藍染的技術其來有自,由一些古文典籍中即可發現藍染技術的悠久歷史:

荀子‧勸學:『青,取之於藍,而青於藍;冰,水寒為之,而寒於水。』

詩經‧小雅:『終朝採綠,不盈一匊;終朝採藍,不盈一襜。』

詩經‧子衿:『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,縱我不往,子寧不嗣音。』

曹操‧短歌行:『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,但為君故,沉吟至今。』

 

五十人公祠碑文台灣的藍染在18世紀末期已經開始,不過一直到19世紀初期,因為大陸內地的需求量增加,藍染產業才興盛起來。

淡水廳志記載:『菁澱有園菁、山菁兩種,淡北內山種之,常運漳泉南北發售』。

早期在臺灣,大菁是經濟作物之一。諸羅縣志記載:『大菁粒如米大,臺產極佳,商人多販內地以取倍價。』在清光緒初年,大菁佔臺灣外銷產品前幾位,外銷的地點多在中國大陸沿海的福州、溫州、上海、寧波....等地。所以早年先民來到暖暖之後,先以放火燒山的方式耕種蕃薯以滿足生活所需。進而利用暖暖潮濕多雨的氣候種植大青,製造藍泥,以維生計。至今,在高速公路八堵金山交流道下的『五十人公祠』中,有一塊碑文正記載著暖暖先民曾經從事大青交易事實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(資料來源http://design92-2.town-all.org.tw/view107/favorite.htm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ogoab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